触达人次30亿+!这组系列报道如何巧解重大主题,强势出圈?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如何大手笔描绘中国新时代十年巨变?如何深度呈现大时代恢宏气阔?如何精准捕捉城市发展脉搏?
央广网用40篇报道、逾16万字、470多张图片、4800秒视频、9000多秒音频组成的《大时代》系列报道全面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十年巨变,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一组组有力的数据,深度呈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地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创新描绘出一幅新时代追梦筑梦的壮美画卷。
自7月底至10月,《大时代》系列报道推出报道40篇,其中26篇获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推荐,700多家新闻网站、商业平台转载转发,学习强国建专题首页重点推荐,全网触达人次超30亿次。
《大时代》系列报道是如何创新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与传播的?鲜活的报道、亮眼的数据背后,有哪些报道经验值得借鉴?
10月下旬,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
找准微小切口,洞察大国时代变迁
什么样的主题报道能一眼吸引住读者、打动读者?
在策划党的二十大相关主题报道时,这一问题常常萦绕在媒体人的心头。
对此,央广网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四五”规划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国家声音库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声音平台全媒体传播头条工程,重磅推出《大时代》系列报道,以大主题、小切口的方式,引入典型案例、鲜活人物、生动故事和数据对比,深入展现中国40座城市在新时代的十年发展与变革,借此洞察大国时代变迁,让读者更直观、具象了解新时代十年巨变。
作为央广网重磅推出的“宏大三部曲”的第二部,《大时代》系列报道充分汲取第一部《大开局》系列报道的策划与传播经验,找到了重大主题报道出圈的流量密码。
首先,在策划初期提高思想站位,总体上做好谋篇布局。为了用心、用情做好《大时代》系列报道,央广网早在2022年年初就开始着手准备,积极谋划报道工作。推出第一部《大开局》系列报道后,央广网加紧策划,派出记者深入采访,于2022年7月底启动《大时代》系列报道,从“只此青绿”的有福之州出发,一路经过“共富典范”的嘉兴样板、“长江首城”的绿色宜宾、“追光逐芯”的英雄城市武汉……再到“承古启新”的古都西安,每篇报道都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全国各地考察、调研发表的重要讲话作为思想引领,贯穿于系列报道之中,用事实呈现经济创新、工业制造、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建设成果,有力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其次,找准微小切口,在小切口中融入一线基层视野。无论是打开《大时代 | 福州:千园之城擦亮“青绿”底色 “有福之州”激扬海滨山水》,还是阅读《大时代|郑州: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 创新赋能枢纽强港通世界》,每一篇报道都通过小切口,将读者吸引进文章中。如,在福州创业定居的湖北大爷,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商代城墙,报道借助读者熟悉的“身边人”“身边景”,讲述读者熟悉的“身边事”,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打破重大主题报道开篇宏大、艰涩难读的问题。
郑州篇:古都保护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
然后,用心穿插典型案例和小故事,让报道有细节、有温度。在“共富典范”嘉兴样板这一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雪水港村逐步实现产业兴旺,也能感受到嫁过来的湖北姑娘吴婷心中的幸福。在“大国粮仓”佳木斯这一篇章中,读者能深入了解佳木斯近年来数字农业的变革,也能体会到中国农民端牢了“中国饭碗”的底气。正是这些典型的案例和小故事,丰富了报道的脉络和细节,便于读者于案例中见发展,于故事中感温度。
海口篇: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鸟翔集
最后,恰当运用图片对比、数据对比,提升报道的主题和立意。《大时代》系列报道每篇报道都在主稿、视频中精心设置同一场景下的近十年发展对比图,以鲜明的对比呈现城市新时代十年变迁。同时,每篇报道会在解析城市奋进发展的图景后,提炼出一组经济数据,有力彰显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表示,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第一步在于找准主题,切中角度,“软”化题材。第二步在于故事化讲述,选取适合的对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地点,可以是物品,用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展开叙事。第三步在于可视化呈现,包括数据的可视化以及成果的可视化。能做到这几点,重大主题报道才有可能真正走近读者,引发共鸣。
创新传播语态,共绘城市特别风采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以往的重大主题报道中,很多媒体习惯于用宣传语态,使得报道生硬艰涩。而新媒体时代,随着融合加快,媒体不断创新报道理念,更加主动、积极走近读者,将宣传语态转变为对话语态,让报道的对象也发出自己真切的观点和声音。
“媒体报道要抵达的是用户,因此如何让用户感兴趣是对传播语态提出的要求。《大时代》系列报道在时代发展与用户生活中找到了一定的衔接。”曾祥敏说道。
《大时代》系列报道与其他主题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客观叙事中插入对话语态、融入主观印象,让重大主题的呈现维度更丰富,从而让系列特稿更鲜活、生动。
一方面,在《大时代》系列报道的多篇主稿中,可以看到权威媒体的担当。央广网总网选派33个地方频道骨干、100多名记者,前往全国40座城市进行蹲点式采访,深入践行“四力”理念,发出一篇篇权威、客观的报道。
不管是《大时代 | 东莞:科技赋能重塑“世界工厂” “双万之城”勇立大湾区》分析东莞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由内而外的科技创新转型,还是《大时代|南阳:呵护南水北调源头碧波万顷 创新天然药库健康美丽未来》讲述南阳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呵护南水北调源头,实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抑或是《大时代 | 滁州:改革发源地再当新时代先锋 一桥通达长三角发展快车道》剖析滁州进行农业改革,从吃饱饭到奔小康,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都能发现记者精心做了采访、分析和对比,让系列报道客观呈现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主稿内又插入对话语态,加入城市建设者、创业者、市民等一线基层的声音,让报道更接地气、更有温情。讲福州的“满城绿荫”,记者将镜头对准来榕创业并定居的湖北大爷,发出“福州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感叹。讲重庆渝中的城市更新,记者捕捉到1956年出生的山城原住民周英碧老人,发出“更美观、更新了”的欣喜之情。这些一线基层对城市发展的见证,巧妙地从主人翁的角度出发,更显重大主题报道中人民的主体意识。
重庆篇:动图呈现高空项目,让网民通过镜头体验城市之巅
此外,央广网在主稿之外,创新设置了特色栏目“百家读城”,并配发本人音频,在客观叙事中融入主观印象,让城市的高质量蝶变更具人文魅力。每一篇特稿文末,都有来自当地的文化名家、专家、学者等专家,以散文化的笔调解读城市发展,如《宜人宜宾》,展现了“长江首城”宜宾人文特色,新兴气象,又如《拨响骆越心弦 放歌诗和远方》描绘了“边关红城”崇左迷人的边境山水,更显新时代的恬然安宁。“百家读城”与主稿互为补充,形成记者写实、专家点睛的报道格局,为读者享受报道提供多维度的阅读体验。
同时,《大时代》系列报道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传播优势,在央广网官网及“两微一端”矩阵上将视频、图文、音频多元传播,多家媒体积极转发。央广网微博账号还发起全网互动征集“城市十年·我的记录”,征集网友们“今昔对比”的照片或小故事,使读者参与到报道之中,建立起城市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联系,打通宏观叙事与个体叙事之间的桥梁。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大时代》系列报道对传播语态的创新,让城市经济创新发展的案例更形象、生动。系列报道不仅梳理了所报道城市的特色和亮点,也有效总结了各地坚定实践新发展理念取得的经验成果,让城市发展成果更有说服力。
全面深度融合,打造精品标杆特稿
在新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需要拓宽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才能逐步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让精品力作深入人心。
《大时代》系列报道紧跟融合趋势,在策划报道初期就注重全网融动。报道主题由央广网总网策划敲定,所选派的地方频道记者深入城市一线,沉下心来挖掘城市变迁纵深,捕捉城市历史人文之光,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稿件发回总网,经细致打磨后,再上线,真正做到跨地域、跨部门融动。
大时代网络专题
在内容呈现上,注意图文、视频、音频、海报、H5、专题等形式相融与互补。《大时代》系列报道单篇报道由4000字左右主稿、2分钟短视频、千字“百家读城”等组成。其中,报道开篇放置2分钟的视频,精炼呈现稿件主题和内容。主稿紧随其后,深度剖析每座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与亮点,以文字和图片记录新时代十年历史。文末以“百家读城”和特色音频结尾,引发读者对城市的共情共鸣。多篇报道则集结在专题中,既有海报、H5的形式,也有视频、音频互为补充,让文字、光影、音效协同,为读者带来沉浸式享受,更易引发共情。
每座城市均有一张特色海报
在话题设置上,积极与网友互动。《大时代》系列报道根据微博、抖音、快手等多个内容平台属性,积极设置话题,如在微博上发起#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 获得微博热搜榜置顶推荐,#城市十年我的记录#登上微博要闻榜第三位,近100次城市话题登陆地方热搜榜。同时,报道还在网上引发“大时代”热词,形成各方同频共振讴歌新时代,产生巨大的传播力。
在传播渠道上,有效打通各媒体渠道和平台,实现跨媒体、跨平台传播。《大时代》系列报道推出后,有26篇获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推荐,700多家新闻网站、商业平台转载转发,学习强国建专题首页重点推荐,累计跨媒体触达受众已超30亿人次,有力提升了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唯有真正实现内容、形式、人员、传播渠道等跨部门、跨媒体、跨平台的内容融动,才能打造出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进而有效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更深、更广地发出时代强音。
扫码可查看《大时代》系列报道
文中图片由央广网提供
END
往期推荐